内酰胺酶检测具有的临床意义分析
更新时间:2022-07-27 点击次数:1072次
内酰胺酶既可以在细菌内组成型表达,如铜绿假单胞菌;又可以由质粒介导的诱导表达,如嗜水气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。而质粒介导的方式是细菌耐药性传播的一个主要机制,在革兰氏阴性菌中利用接合的方式进行传播,而在革兰氏阳性菌中利用转导的方式获得耐药性状。细菌的这种耐药性状的可转移性正是细菌耐药性爆发的原因。在革兰氏阴性菌中,内酰胺酶象胞外酶一样被分泌到膜外的环境,而在革兰氏阳性菌中,β内酰胺酶在它与受体结合以攻击抗生素的之前则停留在周质腔中。
内酰胺酶检测的临床意义:
1.细菌产生β-内酰胺酶可使易感抗生素水解而灭活。
2.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-内酰胺酶稳定的广谱青霉素和二、三代头孢菌素,其耐药机制不是由于抗生素被β-内酰胺酶水解,而是由于抗生素与大量的β-内酰胺酶结合,使其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中,不能进入靶位发生抗菌作用。
3.青霉素结合蛋白(PBPs)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,PBPs增多或产生新的PBPs均可使抗菌药物失去抗菌作用。
4.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变,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,革兰阴性菌的外膜是限制β-内酰胺类抗生素透入菌体的一道屏障。铜绿假单胞菌对β-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是由于外膜非特异性孔道蛋白缺陷所致的。
上一篇 : 抑菌圈直径的测量十分关键 下一篇 : 平板菌落计数法的基本原理和样品的处理及稀释